10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人工智能”首次被纳入重点发展任务,为科技与产业融合拉开了新的序幕。10年后的今天,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澎湃,深刻地融入各个行业。借助搭载大模型的智能体,AI成功突破应用落地的关键瓶颈,开始深度渗透进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与复杂业务场景之中 。
2025年被视作智能体元年。在金融领域,头部银行积极整合大模型应用能力,全力构建全栈自主可控的智能体平台,众多中小银行也满怀期待,准备加入这场智能化变革。与此同时,各类科技公司争分夺秒,从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行业通用智能体平台,到专注于金融领域的垂直细分智能体,纷纷推向市场并不断快速迭代 。
金融智能体的大规模兴起已初见端倪。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领航者,蚂蚁集团再次站在时代浪潮的前沿。在2025年中国国际金融展期间,蚂蚁数科宣布携手金融业伙伴共同创新,推出超过100个金融场景智能体解决方案。在此之前,这些智能体已在蚂蚁集团自身海量的金融业务场景中历经检验与打磨,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即插即用”,迅速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企业级智能体,从而在AI发展的大潮中抢占先机。
变革的拐点已然来临。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智能体不再是人机协同体系中的配角,而是以数字员工甚至数字专家的身份,成为推动金融业务变革的主角。这无疑是一场关乎金融行业生命力的深刻革命,重构金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正在真切发生的历史进程 。
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指出:“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正逐步从探索阶段迈向实践阶段,从可有可无的选项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目前,已有银行将大模型列为全行的“一号工程”,进行重点规划与部署,借助大模型全面重构业务流程,打造智能体集群,以此驱动业务创新与用户体验升级 。
金融智能体的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智能体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科技焦点,其热度甚至超越了大模型本身。智能体并非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末,各类计算机自动化工具以及常见的智能客服、智能助理,都可被视为智能体的早期形态。然而,以往的智能体大多仅具备简单的问答功能与执行能力,缺乏足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导致实际应用体验不佳 。
自2022年末掀起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以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标志,为智能体的升级换代创造了条件。基于快速发展成熟的多模态感知与AI决策能力,智能体仿佛拥有了“智慧大脑”,从单纯的知识增强迈向执行能力增强。随着多智能体协同框架的日益成熟,不同智能体之间能够有效协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这使得智能体在各行各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
金融业向来是新兴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从公开信息来看,除了通过各类智能体对客户服务进行全流程的改造升级,一些头部银行已率先搭建面向全行的智能体平台,为员工提供智能服务,并将其应用拓展到风险管理、网络运维、数据洞察等关键业务场景 。
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了工商银行申请的“一种智能体的交互式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申请日期为2024年12月。根据专利摘要,该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用户接入智能体的门槛,显著提升各业务场景数字化处理效率 。
交通银行近期披露,已建成全栈自主可控的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提供开闭源大模型库、知识库以及数学计算等智能工具库,并通过智能体市场实现智能体应用的标准化上架,形成智能体共享资产库,为全行用户提供便捷的智能体应用工具 。
深耕金融同业市场的兴业银行,正积极筹备金融智能体联盟,旨在推动金融智能体相关规范的编制和标准化评估,促进跨企业智能体的组装与协作。目前,该联盟各方已提交数百个金融领域智能体,为后续的推广和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可以预见,未来金融机构不再仅仅依赖智能助理、智能客服,而是全方位搭建智能体系统,从前台到中台再到后台,实现智能化全流程运作。这不仅将催生出全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还将深刻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 。
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8年,人类可读的数字界面交互中,将有20%由AI智能体完成,约15%的日常业务决策可由AI智能体自主做出。预计到那时,1/3的企业级软件将集成AI智能体,而在去年,这一比例还不足1% 。
下一代生产力工具的诞生
当下,一场关于金融行业生命力的革命已然拉开帷幕。余滨认为,AI在金融业的发展已来到关键转折点。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抓住这一机遇,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反之,则可能丧失过去10年在数字化建设中积累的先发优势 。
从电子化、数字化到数智化、智能化,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建始终是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以蚂蚁集团为例,在过去10年里,蚂蚁数科累计服务了100%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和超过60%的城商行,服务对象多达数百家金融机构 。
基于蚂蚁集团在金融领域十余年的深厚沉淀与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架构和平台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实用、易用的智能体工具,协助其快速搭建企业级智能体,弥补AI能力建设的短板,已成为蚂蚁数科的首要任务 。
在此次国际金融展现场,蚂蚁数科正式发布全栈金融智能体服务,并联合金融行业伙伴共同创新,推出超百个金融智能体应用场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通用等四大领域,包括AI原生手机银行、风控、理财、营销等多个已在金融场景中深入应用的解决方案 。
一款名为“Agentar”的全栈企业级智能体平台,在模型、数据和安全等方面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在模型层,蚂蚁数科的金融行业大模型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多项权威金融评测集中的得分,均显著超越目前主流的开源基础模型及金融大模型,为金融智能体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
在数据层,Agentar积累了超亿级高质量金融专业数据,以及十万级的金融长思维链标注数据,这大幅提升了模型在复杂决策场景中的专业性、逻辑性和可信性。同时,平台提供“可插拔式”行业Know-how组件库,降低了模型微调成本,加速了场景落地应用 。
在安全方面,蚂蚁数科大模型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蚁天鉴”,是大模型浪潮兴起后,首个可实现产业级应用的大模型安全测评与防御一体化方案,有力保障了大模型内容合规及数据安全 。
从最新的实际应用成效来看,蚂蚁数科的风控智能体能够自主推理,依据业务数据与风控专业知识生成风控模型,建模效果超越行业专家水平,建模效果提升10%;营销智能体可实现银行零售业务从经营规划到营销执行的智能化升级,相比传统营销效果提升20%;在财富投资场景,财富智能体可作为理财顾问的“数字分身”,将理财顾问的服务半径从人均服务200位客户扩展到2000位 。
余滨强调:“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经过内部反复打磨、验证之后,才会进行产品化和商业化推广。”目前,蚂蚁数科有能力协助金融机构进行整体的企业架构重构和企业战略重构,利用AI全面重塑所有业务 。在金融智能体的助力下,银行增长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层级,金融行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袁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