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财会信报学术 政府资金引导的耐心资本、内求理念与颠覆性科技创新

第7版:学术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一   07

政府资金引导的耐心资本、内求理念与颠覆性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要实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实现颠覆性的前沿技术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需要在两个深层基础上大力夯实,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制度方面,形成以政府引导资金引领的耐心资本发展模式,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保障制度;文化方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求”理念,从而激发以人为本的心智模式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最基础的动力源泉。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通过内循环来带动国际大循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是基础,而颠覆式创新则是杀手锏。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我国的科技发展就难以超常规发展,经济模式就难以升级,从而在国际产业链下无法占有优势地位。为什么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呢?因为同样模式的发展,难以超越客观形成的差距。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资金投入的模式、创新动力的源泉。当前,正在形成以政府引导资金引领的耐心资本模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求”理念激发的以人为本的心智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源泉。

一、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的制度基础

(一)有形和无形之手相生相克形成有序活力

当前,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有限。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不足 30%,远低于欧美60%—70%的水平。因此,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卡脖子等技术难题,单靠自发秩序的积累存在滞后的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决策和主导推动作用,统筹科技创新的规划、投入和激励。与过去计划体制不同的是,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者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结合,形成有序化、有活力的相生相克的和谐统一系统。

1.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科技创新通常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资金、时间的大量投入,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投资回报。对此,需要愿意长期投资的创业资本。而要进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比常规创新更大的风险和资金需求。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瓶颈,创投基金的投资周期比较短,耐心资本比例较低。这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并以市场化机制来完善资金运作的效率。

2.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科技创新的活力

近年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超过3.3万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为 77.7%。截至 2024 年底,全球研发投入 2500 强中,我国工业企业占比近 1/4。不过,当前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流向科研院所、高校及大中型企业,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尚待加强。另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包含国企和民企。二者都需市场化运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也面临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市场化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活力的保证。

3.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壮大耐心资本

当前,在实现科技创新合力过程中,政府是主要引导,企业是主体,社会参与也很重要。比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耐心资本投资领域。由于颠覆性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就需要愿意长期投资并能够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为了壮大耐心资本,我国出台很多政策,在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并且改革政府引导基金的考核周期,从更长的周期进行考核以便增长“耐心”。然而,这些资金都是社会的基础,必须确保稳健经营。因此,短期进入耐心资本领域的数量有限,从而对科技创新投入及产出的支持也存在瓶颈。因此,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保障制度

1.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面临“卡脖子”的科技瓶颈。要突破瓶颈,就要进行原创性、颠覆性的自主创新。而这类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是有能力进行自主的、颠覆性创新的人才。这种人才的成长不但需要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环境,还需要实战的磨炼。因而,企业参与高校、科研院所主导的创新项目,或者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从事科研创新,就显得很迫切。

当前,我国对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攻关效果显著。下一步要做的是引导企业尤其是民企增加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提升其待遇、培育其成长。由此,就需要给予企业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这几年政府成为耐心资本的主要支撑者。耐心资本作为一种专注于实体经济、长期投资并能够逆周期布局的资本形态,对于我国高科技产业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职业生涯保险与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创新的风险极高,虽然成功了以后利益很大,但是创新、创业、投资的个体往往承受的代价也极大。因此,在物质上解除其后顾之忧,与在精神上给予相应的荣誉,就非常关键。

职业生涯保险,是罗伯特席勒提出的一种保险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非常有用。我国当前失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了科技创新而去冒险自己研发或者创业,一旦失败,不仅面临投资风险,还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年轻人进行科技创新顾虑重重。而这种就业和创业的预期,必然影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育和工作风气。

知识产权保护,就是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一个规范、理性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才能不压抑科技创新的热情,降低假冒伪劣的交易成本。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正规制度的立法能解决的,还需要社会机构和组织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协会和信用评级机构。因此,可以提供高科技人才创业的专有职业生涯保险。对于大学毕业和休学创业人员,可以出台政策,保留三年的应届生资格。并对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从事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以政府有为的手,辅助市场无形的手更高效地运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求”理念激发的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灵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文化的根基和血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厚创新文化的积累至关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实践的主体是人,理念核心就是人的自我创新。相对于把研究对象设定在外在的目标上,这种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的角度,以及以人自身的突破和提升作为改变外部环境的枢纽的研究范式,一般被称为“内求”。内求就是一个以人的自我创新来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文化,可以为科技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环境最终要通过主体来发挥作用,而且其作用的最佳方式就是改变主体。人是最本质的科技创新主体。再好的土壤也不能在种子不变的情况下,让它开出不属于它物种的花。再好的平台和制度也无法在人心智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超越于团队理性水平的创新。因此,能够突破人自身心智模式的“内求”的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求”理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每个人的本性都具有智慧,但后天环境下,个体具有各自的思维框架和心理上的执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智模式。这个本性不局限在个体,而是所有生命的共同体,包含宇宙万物的真谛和智慧。《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个“反身”即反观自照,也称“内求”。

“内求”包括两方面:自省和主宰。前者是作为人类的人性光辉,后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理念。另一种“内求”的内涵是主宰。指通过反观自照来突破自身的框架和执着,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诱惑,从而在智商、情商各方面都能提升,体现出定力,并随着定力的积累而体现出改变外部环境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说的“正己而物正者也”,自身心智模式的完善是适应和改变环境的根本。

(二) “内求”理念对激发创新的作用

内求的持续积累,在适当条件下,就会产生心智模式的突破,从而激发创新。心智模式突破为什么会产生创新呢?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看作一个生命系统的程序,程序的改变必然带来内外的变化。从内在来说,因为心智模式的变化,比如经常生气的人,反观自照到了自身的模式,意识到自己生气是受到外界的牵动而产生的情绪波动,是自身心智模式对外界的反应,而不是必然的客观事物。那么,他或她只需调节自身的心态,看到自身情绪起伏时,不再被牵着走,不断演化情绪。这个改变不是说要去抑制和对立,而是“不执着”,即可。

当主体突破了原有的心智模式,在经济行为方面必然体现出更高的定力。当主体定力更高时,原来的心智模式中的非理性行为自然会减少,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理性。这种理性的提高,随着个体自身的禀赋和环境的契合,可能出现在特定的领域。对于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作者而言,就体现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激发。而心智模式的不断提升,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同理,心智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意志力等各个方面的提升。 “内求“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从人自身的提升演化成包括科技在内的创新成果,同时,“内求”是创新文化的深层动力源泉。应大力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便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实现颠覆性的前沿技术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超越西方的科技创新模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需要在两个深层基础上大力夯实,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制度方面,形成以政府引导资金引领的耐心资本发展模式,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保障制度;文化方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求”理念,从而激发以人为本的心智模式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最基础的动力源泉。

(作者:李桂花 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