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业内专家认为,贷款增长既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资金需求总体更加轻型化的宏观背景有关,也受到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响,还叠加地方债务置换、中小银行化险、专项债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多家银行反映,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用债券融资解决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资金需求。
有市场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以来,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贷款的影响也接近7000亿元,还原上述因素影响后,7月末贷款增速会进一步提升。
融资需求满足度高
董希淼认为,分析信贷增长不宜仅关注“量”,要有多元视角,重视信贷扩张的“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效果持续显现。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经过2018年以来多次降息,贷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今年以来又进一步有所下行。数据显示,7月利率低位运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多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反映,过去贷款利率最高达到6.5%左右,现在只有过去的一半,这对企业盈亏的影响很大。同时,融资成本下降对提振预期、扩大需求也有积极作用。一家东部省份科技企业表示这些年一直想更新设备提升产能,但因资金成本压力未有行动,银行对其给予20基点的利率优惠之后,该企业立即申请贷款用于启动新生产线。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是货币信贷条件适宜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王青认为,贷款利率已在低位运行了很长时间,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加上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让利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既稳住了银行负债成本,也为银行向企业让利提供了更多空间。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今年宏观政策的总体基调是更加积极有为,各种宏观政策也明显靠前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了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按照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下半年宏观政策还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国内经济循环有望更加顺畅,经济持续回升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有保障。
(《经济日报》记者/勾明扬、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