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本文试从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契合的理论基础为视角,通过中国人寿浙江省分公司秉承与之一脉相承的核心企业文化理念开展的工作实践,探析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融合路径,旨在为中国金融行业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助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为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正统的哲学,儒家思想讨论的是如何通过个人不断修养、教化,走“内圣外王”的道路。在宇宙论、价值观、精神修养方法三个层面,儒家思想都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宇宙论
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强调事物之“理”、万物生成之“道”,与东西方金融文化都强调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市场机制均指向“一元论”。儒家形而上学的“天理”认为,凡是“理”,就一定得是普遍的,一定是自根本以至于枝叶一以贯之,就是“一本”,用今天的说就是“一元论”。一个地方没有这“理”,就说明这“理”不是“理”。因为它不具备普遍性。《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明确将“天理”“人欲”对举,讲人的欲望如果没有节制,逾越本分,就容易受到外物诱惑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就如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不”强调的,“不逾越底线”“不胡作非为”等,与儒家思想的“天理”,指向一致。
(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包四德,对“仁”的表彰,对天地万物的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的“德治”指向一致。《识仁篇》里讲的“义礼智信皆仁也”,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北宋讲的“仁包四德”。宋代儒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高峰,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一个是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仁”;一个是张载“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的“感”。这三个字,最终都指向对他者、对国家,乃至对天下、宇宙万物的同理心和责任承担。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以义取利”强调的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活动首先应该以满足人民的金融需求,提升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非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三者核心的“仁”,包含三层意义:一是“以知觉言仁”,强调仁有知觉的意思。二是“以一体言仁”,所有事物都不在自己之外,对所有事物都抱有关切。三是“以生意言仁”,“仁”就是生生之意,天地间永不停息的生机。仁义礼智(“信”已含在“仁义礼智”当中),都是“仁”,说到底都是以生机以贯之,都是生命力的体现,它们分别对应着事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生机。将儒家思想铸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对金融活动全生命周期发展的价值重估,也有利于重新激发金融活动的内生动力。
(三)精神修养方法
儒家思想中的“诚” “中” “敬” “格物致知”等,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方法论。在《中庸》里,至善被称为“诚”,有真诚、纯真之意。《中庸》里讲“诚者非自成己而成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说的是,“诚”不是仅仅为了成全自己,它还是成全万物的途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诚实守信”,是金融行业的基本操守,更是推动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世界的根基。“中”的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稳健审慎”的途径。《大学》中所教导的“格物致知”,则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调查研究,不断扩大对永恒之理的认识,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相对应。程颐提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的意思是严肃、真诚、心不分散。总体来说,儒家思想一系列的精神修养方法,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也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长效培训机制,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秉承“成己为人 成人达己”企业文化理念的中国人寿,在价值观、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上与儒家思想、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一脉相承。“双成”理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为国家分忧、为人民服务的大局中,以更深挚的家国情怀引领奋斗奉献,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它既是公司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贯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具体传扬。
作为中国人寿寿险的省级机构,秉承“双成”文化,中国人寿浙江省分公司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为企业使命,紧扣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将诚信经营、风险防范、改革创新等要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一)诚信合规为基,防范金融风险,护航公司稳健经营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公司党委坚持“合规创价值”,围绕合规护航目标,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强化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借助科技赋能设计开发大监督系统,着眼重点人、重点事,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并按风险等级分类精准推送,实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强化执纪监督,坚持重点监督与日常监督并行,倡导清廉文化。积极推广诚信体系建设,在销售队伍中营造“立诚·守信·感恩·至诚”的诚信文化,促进诚信文化与品牌增值、风险管控、团队发展、业绩提升的有机统一,普及风险合规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全省系统开展“我的诚信故事”主题演讲比赛,违规警示教育、打造柜面“诚信荣誉榜”、职场“诚信墙”等。2024年,共开展“诚信文化进社区”活动203场。
(二)民生社稷为大,立足主责主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2024年,公司服务全省客户超3000万人,累计提供各种风险保障超40万亿元,理赔143.63万件,赔付超130亿元。研究制定 “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普惠保险服务,助力共同富裕”“全力发展第三支柱业务,支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六大重点任务。积极参与承办大病保险项目,稳步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生育关怀系列保险、学平险等传统普惠保险,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长期护理保险等银发经济、新业态人员保险;积极加强新业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风险保障力度。积极助推浙江基础设施提升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11月,中国人寿在浙存量投资规模1302.7亿元。
(三)改革创新为翼,推进产业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创新激发改革活力。公司积极培育创新土壤,每年开展创新项目评审,积极推广创新成果。2022-2024年,共推出58个创新项目,聚焦客户服务、降本增效等方面。2024年,不断延伸“保险+”产业链,积极打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推出“保险+社区”模式。借助国寿自有资源及第三方居家养老智能设备等服务资源,通过建立“智慧社区管家”销售队伍,有效扩大客户触达面,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自活动开展以来,组织活动万余场,惠及国寿新老客户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科技赋能适老、服务赋能社区、行业赋能民生”的新型服务模式。
三、儒家思想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深化文化认同
金融行业应加强对儒家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专家授课讲解、线上线下培训、学术交流座谈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认同,通过各种平台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自身企业文化,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要”的实践要求充分融入企业文化,统筹推动诚信文化、合规文化、清廉文化、创新文化等与企业文化体系有机融合,助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激发内生动力。
(二)强化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只有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政治担当,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素质,充分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厚植发展根基,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三)创新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坚持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守正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普惠金融产品、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低收入群体等个人以及各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共同富裕和实体经济发展。此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加强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入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中正为贵”“敬畏心”“义利之辨”等,积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不”,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通过强化风控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合规文化等。此外,还可以推动建立各项金融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保障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叶寿华 单位:中国人寿浙江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