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财会信报综合 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资本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愈发清晰 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银行业“一视同仁”服务模式加速构建

第8版:综合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一   08

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银行业“一视同仁”服务模式加速构建

本报记者 秦铭明 袁新建

2025年5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法治保障。这部聚焦破解民营经济痛点、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性法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提出明确要求,推动金融支持从“政策红利”向“制度保障”升级。

一、法治突破: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金融机构责任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的立法,该法律在第三章"投资融资促进”中明确:

公平信贷原则:金融机构应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因所有制形式设置歧视性条件。

融资便利化要求:鼓励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监管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融资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共享与政策联动 。“这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两个毫不动摇’具象化为金融机构的行为准则。”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帆指出,法律填补了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空白,要求银行从“重国企轻民企”转向“一视同仁”的服务模式。

二、数据透视:民营经济金融支持成效与挑战并存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呈现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稳中有进的特点,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融资成本: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利率较国企高1.2-1.5个百分点(央行2024年数据)。

抵押依赖:中小民企信用贷款占比不足30%,低于国企的58%。

期限错配:超60%的民企贷款为1年期以内,与制造业投资周期不匹配。

“法律出台恰逢其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表示,通过资本监管差异化、不良贷款容忍度提升等政策,已初步构建起“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但需法律固化实践成果,破解基层“不敢贷”的制度障碍。

三、银行行动:从政策响应到模式重构

法律实施前夕,银行业已展开多维探索:

1. 产品创新破解担保难题

工商银行推出“数据贷”,基于纳税、海关等数据核定信用额度,首年授信超500亿元;浙商银行试点“产业链金融+区块链”,核心企业信用可沿链条传导至中小民企。

2. 考核机制“指挥棒”转向

招商银行将民企贷款增速纳入分支行KPI,权重提升至15%;宁波银行建立“尽职免责清单”,对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免于追责。

3. 跨部门信息共享提速

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21家全国性银行接入工商、税务等37类数据,2024年通过平台向小微主体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平均利率3.66%。“这本质是用数据信用替代资产抵押。”丛林表示。

四、专家展望:法治保障下的金融生态升级

“法律至少带来三重变革。”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分析:

1. 服务理念从“锦上添花”到“战略必争”

民企贡献60%以上GDP、80%以上就业,银行业务转型必须深度绑定民营经济。如平安银行2024年民企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占对公贷款比重达45%,不良率控制在1.2%的行业低位。

2. 风控逻辑从“资产抵押”到“经营能力”

微众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卫星遥感”,为农业产业链民企提供纯信用贷款,不良率低于0.8%。这种“技术替代抵押”模式,正在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困局。

3. 监管评价从“规模考核”到“质效并重”

法律要求将民企服务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评价。2025年起,监管部门将增设“公平信贷指标”,重点监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率、期限、额度差异,推动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新生态。

五、未来路径:从“有法可依”到“精准滴灌”

随着法律实施,银行业需在三方面深化突破:

区域差异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民营经济集聚区,探索“行业白名单+专项再贷款”模式。

科技赋能:推广“税务贷”“跨境贷”等数据化产品,2025年力争实现80%的小微贷款线上化。

生态共建:联合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试点“见贷即保”批量授信模式,降低首贷门槛。

这部法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融资难题,更在于确立“所有制中立”的金融规则。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所言:“当银行评价企业不再先看‘成分’而是先看‘成长’,民营经济的活力必将迎来新跃升。”这既是法治中国的进步,更是金融回归本源的必然选择。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