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信贷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其发展质量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于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高质量发展,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策略与路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股关键力量,其绿色信贷业务对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不仅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还对银行客群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深入探究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商业银行对那些符合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或企业所提供的信贷支持。这些项目或企业主要集中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关键领域,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特别是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90年代初,随着赤道原则等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出台,绿色信贷的规范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我国的绿色信贷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一政策文件标志着中国绿色信贷业务的正式启动。该意见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必须考虑企业的环保信息和环保信用情况,对于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或项目,银行应审慎授信或拒绝授信。此后,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绿色信贷指引》等,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多家银行纷纷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还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 年末,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总余额为 1.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至 2019 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已达 1.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9%;2020 年起绿色信贷增速发力,增长率迅速爬升,2021 年底绿色信贷余额总计达到 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4.8%,在实现三年内翻倍增长。2022 年末,城市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 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25.6 个百分点。截至 2023 年末,城市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 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 15%左右,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面临的挑战
尽管城市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缺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和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和企业的融资需求。例如,在绿色消费信贷、绿色供应链金融、碳金融等新兴领域的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展相对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和市场份额的提升。绿色信贷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由于绿色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其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相对较高。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导致难以准确衡量绿色信贷的风险水平。
(二)风险管理难度大
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管理挑战。一方面,绿色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风险高等特点,导致银行在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定价等环节的难度增加。例如,一些新能源项目的发电效率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存在不确定性,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未来的现金流和还款能力。另一方面,绿色信贷业务涉及的行业和领域较为广泛,不同行业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差异较大,银行需要建立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相关专业人才和技术手段方面相对不足,难以有效识别和控制绿色信贷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部分绿色项目和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导致银行难以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增加了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的难度。例如,一些中小企业在环保技术和项目实施方面的信息披露不透明,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其绿色属性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对绿色信贷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测,无法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和风险变化情况,影响了贷后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四)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但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专项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相对较少。与大型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规模、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距,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来推动其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例如,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方面,缺乏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政策,导致其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面临较高的成本和风险,影响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是城市商业银行有效应对绿色信贷风险的关键环节。通过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绿色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涵盖财务指标、环境指标、信用指标等多个维度。通过信息系统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当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当发现风险信号时,城市商业银行应迅速采取风险缓释措施。
(二)开展服务模式创新
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绿色信贷业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化的绿色信贷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线上申请、审批、放款和贷后管理,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绿色项目和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整合信贷、结算、理财、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设立专业的绿色金融顾问团队,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咨询服务。
(三)加快金融科技应用与数字化转型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整合企业财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行业动态数据以及市场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能够实时监测绿色信贷项目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银行根据项目的风险特征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实现精准定价。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流程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银行可以对绿色信贷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审批系统可以快速处理绿色信贷申请,自动识别申请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和审批决策。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客服系统可以 24 小时在线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解答客户关于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的疑问。区块链技术为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中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各方信任。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银行、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之间的协作,建立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采用加密算法,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城市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目前仍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大量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专家。他们能够准确评估绿色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然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此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与风险防控能力。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才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开发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但仅有不到 30%的城市商业银行拥有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团队,且团队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绿色信贷业务的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金融、环境科学、工程、法律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具备这种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不足 20%,导致在业务操作中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完成,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等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与教育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企业和项目的绿色融资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根据不同企业和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绿色信贷产品。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提高绿色信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绿色消费信贷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荷兰银行的可持续住房抵押贷款、澳大利亚本迪戈银行的绿色住房抵押贷款等,针对个人消费者推出绿色住房贷款、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等产品,促进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作者:张军梁 单位:杭州银行金华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