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财政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支持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税收征管面临信息化程度低、税基不稳等问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绩效管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优化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是当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乡镇财政税收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以及优化路径展开探讨,为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现状分析
(一)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及特点
从当前乡镇财政收入构成来看,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转移支付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等。其中,税收收入是乡镇财政的主要来源,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但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和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导致地方税源较为薄弱,税收收入贡献有限。此外,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但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国家严格控制土地财政的背景下,乡镇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逐渐降低。相比之下,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占据了乡镇财政收入的较大比重,涵盖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等,这种财政格局使得乡镇政府在收入来源上对上级财政依赖较强,独立自主的财力较弱。非税收入方面,部分乡镇政府依靠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方式补充财政资金,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削减不合理收费,非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占比也在逐步降低。
(二)乡镇税收征管情况
从征管主体来看,乡镇税收管理主要由税务部门负责,地方政府协助配合。然而,受限于人力、物力等因素,部分乡镇税务部门存在征管力量薄弱、税收征管手段滞后、征管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较低。从税源管理来看,由于乡镇经济结构以农业和小微企业为主,这些行业的税收征收相对复杂,部分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隐性经营和税收流失的情况。此外,部分乡镇政府为了吸引投资,采取税收优惠或税收返还政策,导致实际税收收入减少。在税收监管方面,尽管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有所提升,但在乡镇层面,税收数据共享和分析能力仍较为薄弱。此外,乡镇政府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尚待加强,一些地方存在税务征管职责不清、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的情况,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三)乡镇财政税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财政税收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乡镇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地方经济发展受限,缺乏稳定的税源支撑。部分乡镇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导致税收增长空间有限。其次,国家不断加强减税降费政策,部分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享受税收优惠,这虽然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在短期内也会对乡镇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的压力。再者,由于乡镇经济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其经营模式灵活,财务管理不规范,税收征收难度较高,部分企业甚至存在逃税、避税现象。此外,税务征管部门力量有限,在税收执法、数据共享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了税收征管的精准性和公平性。最后,部分乡镇在财政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仍存在粗放式管理,财政资金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部分财政资金未能发挥最佳效益。例如,部分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支出方面存在重复投资、低效使用的情况,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此外,乡镇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规划,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缺乏长远规划和绩效考核机制。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镇财政税收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镇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许多乡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乡村民宿经济,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也增加了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收入。其次,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乡村公路、水利工程、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乡村经济活力,吸引到更多企业入驻乡镇,拓展了税源基础。此外,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乡村创业扶持、农业产业化补贴、农村金融支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财政收入在税收增长的基础上,也得到更多政府性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的补充。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农业、旅游、互联网经济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税务部门加快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了税收征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例如,电子税务系统的普及,使得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线上申报、缴税,减少征管成本,同时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镇政府与税务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例如,农业补贴、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电商交易等数据能够与税务系统对接,实现精准监管,减少偷逃税行为。此外,税收征管模式的变化还体现在税收服务的优化上,税务部门通过优化纳税申报流程、开设乡村税务服务点、提供个性化税务咨询等方式,提高乡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减少因税收政策复杂或税务知识匮乏导致的税收违规行为。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绩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财政资金加大了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例如,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乡镇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乡镇经济活力,为乡镇带来了更稳定的税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许多乡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改善了农村公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乡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此外,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要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低效、重复投资。例如,许多地方政府推行“资金跟踪审计”制度,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改善农村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部分乡镇仍存在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资金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三、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拓宽乡镇财政收入渠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镇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稳定的税源。例如,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乡村经济增长,提高乡镇税收收入。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吸引资本流入乡村经济。其次,盘活乡镇现有资源,提高非税收入比重。例如,通过规范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合理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提高乡镇土地出让和租赁收入。此外,乡镇政府可以创新融资方式,如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能拓展收入来源。同时,乡镇政府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利用政府补贴、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等政策工具,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二)完善税收征管机制,提高征管效率
乡镇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加强协作,定期开展税源调查,准确掌握辖区内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确保税收征管的精准性。其次,强化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税收监管能力。例如,推广电子税务系统,实现在线申报、自动核算和税收预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税款征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简化税务办理流程、开设乡镇税务服务窗口、提供在线税务咨询等措施,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提高税收征收率。此外,加强税收执法,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逃税避税行为,确保税收公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三)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先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提升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投入,避免资金浪费或低效使用。其次,引入第三方审计、定期公开财政支出信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防止资金滥用和腐败现象发生。
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各类补贴、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此外,建立财政绩效考核机制,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与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关键指标挂钩。例如,对于农业产业扶持资金,可以跟踪其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贡献,以此作为资金分配和政策调整的依据。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乡镇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例如,支持乡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其次,针对乡镇特色产业、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适当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例如,对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实行增值税减免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激励产业发展。此外,创新乡镇金融支持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企业和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解决乡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例如,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政府担保、政策性金融等手段,引导金融资本流向乡村经济。
四、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强化财政资金管理以及加强政策扶持,可以有效提升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未来,应进一步拓宽财政收入渠道,优化税收征管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合理高效配置,为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作者:张贺宾 单位:内黄县亳城镇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