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各行业都开始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自身业务的创新和转型。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趋势,会计报表审计、资本验证、清算审计、合并审计、分立审计、离任审计、招投标审计以及贷款审计等具体工作要想能够高效精准开展,实现审计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虽然现阶段,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积极创新自身审计方法,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上不足,一些问题不断凸显。
本文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方法的创新与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阐述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审计方法创新的现实意义之后,进一步提出现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创新与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优化策略,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审计方法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整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审计方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事务所以往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和手工核对数据信息的桎梏,在进一步降低减少审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降低审计出错率。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审计系统的综合应用,将各类型审计方法嵌入到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具体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此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移动端作用的发挥,使得此项工作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一些审计工作可以在标准化审计框架中实现移动化处理,进而提升整体审计效率,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数据分析精准度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审计方法的创新还有利于自身审计数据分析精准度的提升,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趋于复杂化,审计基础数据信息不仅体现出规模性,而且还突出分散性,以往的抽样审计方法并不能够实现审计数据全覆盖。在逐步引入信息技术之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实现了大数据技术的嵌入,通过对全量审计分析,更能够体现整体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通过对AI等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结合不同算法,有利于对审计业务问题和风险的快速识别,并及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和风险评估结果;再次,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到审计中,可以对审计数据信息形成一种保障,使得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得到实时更新,并不会因相关因素影响进行篡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通过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各项业务审计结果以直观的图形和图表形式予以呈现,大大增强审计结果的可理解性,为业务后续分析精准度的提升提供一定助力,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规范性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审计方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审计工作规范性的提升。具体来说,环境的变化促使事务所审计工具和系统中须内置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可以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审计标准和流程推进,排除审计人员差异性因素所导致的审计结果偏差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实现自动化,还可以对审计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和流程进行记录和监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计业务透明度,而且全过程可追溯性还能够为后续审计质量检查夯实基础,也能够间接提升审计工作规范性,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创新与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意识构建存在着滞后性
首先,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审计方法应用重要性认识深度不足,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方法创新纳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内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中,对于具体审计方法创新方向和目标缺少前瞻性规划,有的虽然初步构建了多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运用等目标,但是对于具体目标设定可行性分析存在着缺失,难以为后续具体审计工作开展形成有效指引;其次,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虽然能够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方法创新,但是对于具体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要求缺乏明晰性和严格性,没有采取措施督促相关人员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操作能力,进而导致一些新型审计方法应用存在着事倍功半的问题;最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创新自身审计方法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基础信息数据传递、共享的重要性,没有积极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且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度也不够,并不能够就一些审计问题通过特定渠道进行沟通和讨论,进而影响后续审计分析、反馈效能。
(二)具体审计方法应用机制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创新主要是从审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结果反馈以及审计风险预警监控等几个角度进行。但是现阶段,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配套应用机制不完善,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审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视角出发,主要是基于所审计的业务和项目,沿用定期采集方式,获取审计数据资源进而开展具体审计工作,但是实际审计缺乏延伸,并不能够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审计内容深入度和覆盖面;从数据分析视角出发,虽然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能够应用大数据等分析技术来清洗、整理基础数据信息,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模型,难以完成复杂度更高业务的系统性、精准性分析;从审计结果反馈视角出发,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的深度不足,简单的图形和图表并不足以全面反馈各项审计结果,在审计结果可理解性上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从审计风险预警监控视角出发,虽然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能够实现审计跟踪监测,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相关技术来设定风险预警值,进而及时提示审计结果异常、安全事件等风险隐患,间接影响审计效能。
(三)审计系统安全性保障不足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审计系统安全性保障不足的情况,这些事务所的审计系统在数据处理和访问权限设定上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在系统中嵌入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权限分配机制。这样不仅容易发生审计数据被篡改问题,而且还会出现审计数据泄露风险,影响审计工作的保密性。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系统不仅需要与具有开放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接,而且还需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和部门进行数据和信息交流,所以数据传输、共享安全性是一个重大问题。虽然一些事务所已经初步构建了威胁情报、终端安全管理EPP、持续威胁预警、安全DNS等安全保障机制,但是由于没有定期更新和升级,难免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新型审计工作方法应用安全性。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创新与具体应用优化策略
(一)构建正确、先进的审计意识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层有必要深入探索新型审计方法创新和应用对于审计效率、精准性、规范性提升的现实意义,要能够将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方法创新纳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内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中,在明确预期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具体审计方法创新方向和目标进行前瞻性规划,在构建了多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运用等目标框架基础之上,充实目标内容,明确关键点。同时,对于所设定的审计目标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引入先进、前沿的评价模型,综合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进行目标设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分析,为后续具体审计工作开展形成有效指引;其次,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对内部具体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要定期考察相关人员知识结构以及业务能力,同时,要将审计人员绩效、业务能力以及薪酬待遇紧密相连,督促相关人员科学、合理、高效地应用新型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质量提升提供有效保障;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在创新自身审计方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审计基础信息数据传递、共享的重要性,要能够投入一定的资源,积极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使得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审计工作沟通,提升相互之间的协同度,确保后续审计分析、反馈效能。
(二)完善具体审计方法应用机制
从审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视角出发,结合审计业务和项目实际需求和复杂程度,综合应用数据定期和不定期采集方式,动态获取审计数据资源,为审计工作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还应当注重审计数据的延伸性,适当获取和整理审计相关基础数据信息,提升审计内容深入度和覆盖面;从数据分析视角出发,要对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分类、数据脱敏、数据分析、数据仓库等技术进行关联和综合应用,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清洗、整理和标准化分析,要能够引入DeepSeek、Manus等大模型完成复杂度更高业务的系统性、精准性分析;从审计结果反馈视角出发,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大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深度,不仅能够通过图表、图形等方式进行审计结果直观展示,还应当引入比率、趋势、交互式结果等方式全面反馈各项审计结果,提示审计结果可理解性;从审计风险预警监控视角出发,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积极构建审计风险预警模块,设定风险预警阈值,及时提示审计业务和项目结果异常、安全事件等风险隐患,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三)加大审计系统安全性保障力度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在自身审计系统中嵌入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权限分配机制,要做到点对点,具体工作具体到人,落实具体审计操作责任,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追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预防审计数据被篡改以及泄露的风险;其次,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在现有的安全保障机制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入和应用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合同和协议等安全保障方式,定期进行技术更新升级,确保审计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传输和使用,助力会计师事务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
(作者:李绍霞 单位:中喜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湖南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