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哲
近年来,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构建政策集成、产品创新、多元治理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截至2025年3月末,西藏自治区绿色贷款余额达1837.86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9.41%,较年初增长5.41%,绿色金融已成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政策集成:构建全链条绿色金融制度框架
1.顶层设计锚定方向
联合自治区发改委等7部门出台《关于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绿色低碳项目支持、生态价值转化等核心目标,形成“政策引导-机构落实-成效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
2.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
建立绿色金融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专项工作小组,形成“政府统筹、央行主导、机构联动”的推进模式。同时,加入川甘青藏江河源地区绿色金融协作框架,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金融协同路径。
3.评估激励精准施策
出台《西藏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方案(试行)》,从政策落实、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维度量化考核,将评估结果与再贷款、宏观审慎政策等挂钩,倒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领域资源倾斜。
产品创新:激活生态资源与市场主体双循环
1.碳金融工具精准滴灌
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62.44亿元,预计带动碳减排量129.60万吨。2025年一季度新增9.5亿元贷款,重点支持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动“高原绿电”规模化发展。
2.绿色信贷产品矩阵扩容
以“6+1+N”融资清单为依托,创新“碳惠贷”“草原碳惠贷”“雪域兴农e贷”等特色产品,覆盖生态旅游、有机农牧、碳汇开发等场景。例如,“造林碳汇贷”将林地碳汇预期收益转化为融资信用,实现“生态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直接兑换。
3.绿色普惠金融纵深推进
在林芝市建设绿普融合试验基地,开通个人碳账户3.62万户,覆盖公交出行、低碳消费等28个场景,累计碳减排量1486.5吨。在洛扎县、江孜县试点“碳积分+金融服务”模式,用户可凭绿色行为积分兑换信贷利率优惠,推动个体低碳行为转化为经济激励。
多元治理:夯实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根基
1.能力建设与智力支撑
依托西藏金融学会,组织赴浙江、湖北等地调研绿色金融先进经验,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雪域青年金融论坛”,累计培训从业者超千人次,提升政策执行与产品创新能力。
2.统计监测与风险防控
建立绿色贷款全流程核查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现场检查,确保统计口径与国家标准一致。同时,探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将生态脆弱性纳入金融机构ESG评估,防范环境外部性传导至金融体系。
3.生态价值转化研究破题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交易等前沿领域,开展“金融支持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调研,推动“茶园碳汇贷”等试点经验向全区复制,探索“生态资源清单-碳汇计量-金融产品”的标准化路径。
成效与展望:从“高原绿”到“金融绿”的范式升级
西藏绿色金融实践已形成显著示范效应:绿色产业贷款占比超99%,生态旅游贷款年增速达18%,光伏扶贫项目覆盖超10万农牧户。未来,西藏将深化跨区域协作、拓展碳金融衍生品、完善生态补偿金融机制,力争到2025年末绿色贷款占比突破30%,为全国高原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西藏方案”。
这一实践不仅是金融服务生态保护的创新探索,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雪域高原的生动诠释,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区域样本。